来源 | 深蓝财经
* **资金托管:**用户资金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托管,确保资金安全。
撰文 | 王鑫
日前,招商银行率先在股份行中发布了年度业绩快报,初一看,营收下降净利润还能增长,招行真牛。
与此同时,资本市场近期也反响积极,大盘跌得稀里哗啦,招行A股却走出了罕见的10连阳,不禁让人惊呼:
资本市场的宠儿又回来了?
股价上涨自有原因,比如资金抱团高股息板块,但最大的误判是:招行的基本面好转了。
招行,依旧在苦苦挣扎!
1
首现营收负增长
业绩快报显示,截至 2023 年末,招商银行资产总额突破11万亿至110285亿元,不出意外继续引领9家A股上市股份行。负债总额也逼近10万亿大关,吸储能力依旧强大。
但业绩方面,招商银行首次出现全年营收负增长!
2023年全年,招商银行实现营收3391.23亿元,同比下降1.64%;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466.02亿元,同比增长6.22%。
不得不说,招行的吸金能力很恐怖——日均赚了4亿元,是“股王”贵州茅台的2倍。
最迷惑人的是,营收下降,净利润还能增长6个多点,超出市场预期,招行是如何做到的?
实际上,招行并没有什么妙招,这个利润水平主要是“调节”出来的。这也是去年很多银行的常规操作。
截至 2023 年末,招行不良贷款率 0.95%,较上年末下降 0.01 个百分点;拨备覆盖率 437.7%,较上年末下降 13.09 个百分点;贷款拨备率 4.14%,较上年末下降 0.18 个百分点。
看出问题没有?
一是不良贷款的认定在放松
截至2023年末,招行的总贷款为65088.65亿元,按0.95%不良率计算,不良贷款余额为618.34亿元,和三季报的617.94亿基本持平。也就是说,四季度不良贷款几乎没有增长。
更明显的是,去年三季度,招行不良贷款偏离度(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值)为78.74%,相比2022年末70.92%,提升了11.03个百分点。这表明招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确实在放松,真实性有点可疑。
2018年之前,很多银行隐藏坏账的惯用手法,便是将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长期认定为关注贷款。从三季报来看,招行关注类贷款规模和占比均在下降,说明并未采用此招。
二是信用减值力度明显下降
招行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437.7%比三季报的445.86%下降了8.16个百分点,可以计算出招行年末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为2706.47亿元,比三季报2755.15亿下降了48.68亿。
贷款拨备率4.14%也比三季报的4.27%下降了0.13个百分点。
为了调节利润增速,招行在最后一个季度显著降低了信用减值力度,尽管其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仍稳居股份行第一宝座,但风险抵补能力是肉眼可见下降了。
虽然招行在给利润“注水”,但我们要看到,招行也在努力降本增效,哪怕是杯水车薪。
去年12月,招行发布公告称,审议通过《关于招商银行2022年度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的议案》,消息一度刷屏。
因为银行打工人最可怕的事还是发生了。
2022年,招行已向2876名员工逆向“讨薪”5824万元,相当于人均退薪2万元,而之前从没披露具体金额,说明这次追索力度较大。2023年,恐怕员工退薪只多不少。
2
“零售之王”净息差走低
招行是国内最早选择以零售金融为发展主线的银行,也被认为是中国的零售银行王者。这体现在三个方面:
一是拥有高占比的活期存款。几年前,招行是唯一一家活期存款占比超60%的银行,其中零售存款活期占比超过了70%,展现出惊人的低成本运营能力。2023年前三季度,招行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比下降至58.03%,但依然超过一众同行。
二是拥有高占比的零售贷款。2023年三季度末,招行的零售贷款占比高达54.53%。零售贷款占比高,意味着贷款风险更小,收益率更高,从而能创造更多的净利息收入。
三是拥有庞大的高净值零售客户群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,招行零售客户数达1.94亿户,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(AUM)余额130803.92亿元,是该行总资产的1.18倍,在股份行中无出其右,这为其大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值得一提的是,招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(日均资产50万元以上)452.92万户,对应AUM余额106638.12亿元,也就是说,招行2.33%的零售客户贡献了81.53%的资产,这体现了招行高净值人群的超强吸引力。
凭借“零售之王”的优势,尽管招行总资产规模远不如四大行,也不如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,但是净利润水平仅次于四大行,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,2021年总市值一度逼近1.5万亿元。
但是在近几年利率下降的大趋势下,LPR和房贷利率已多次下调,银行资产端的收益率普遍走低,“零售之王”优势越来越弱,那些对公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反而吃香。
在这轮降息周期里,负债端对招行影响最大,因为不变的活期存款利率显著压低招行的净息差,同时活期存款定期化,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招行的负债成本。
财报显示,招行的净息差一路走低,去年1-9月,净息差为2.19%,净利差2.07%,同比分别下降22和23个基点。2023年全年,招行净利息收入估算约为2146.69亿元,同比下降1.63%。
更窒息的是,趋势一时还难以改变。在去年的三季报业绩说明会上,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财务负责人彭家文就表示,“下一步息差的走势仍然会持续承压,明年的息差还有进一步探底的可能性。”
3
客户羊毛也薅不动了
实际上,招行在净利息收入下降的同时,非利息净收入下降更快。
2023年全年,招行非利息净收入1244.54亿元,同比减少20.94亿元,降幅1.65%,超过了营收1.64%的下降速度。
这可以说是自尝恶果!
2021年,恒大一声响雷,没能炸醒招行激进的财富管理梦,在2021年的年报致辞中,招行前行长田惠宇总结,“2021年是招行的大财富管理元年,‘让财富管理飞入寻常百姓家’的梦想逐步照进现实”。
一声口号下来,招行的大财富管理飞轮加速转动。
按照招行的口径,大财富管理收入包括财富管理、资产管理和托管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,2021年这一收入总规模达521.3亿元,同比大涨33.91%,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接近16%。
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,地产行业和资本市场双双回落,招行代销信托产品接连爆雷。
2021年8月,招行信托代销首次面向自然人违约,事涉大业信托5亿“无抵押“项目。这项目旨在为华夏幸福间接全资子公司——九通基业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流动性资金。
2021年11月,由招行全权代销的“外贸信托-富荣166号恒大成都天府半岛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”逾期,总规模约66亿。
2022年5月,上市公司安克创新发布公告称,公司于2021年6月通过招行长沙分行购买了该行代销的中航651号信托理财产品,认购金额1亿元,存在逾期风险。
2022年6月,《时代财经》报道称,多位投资人投诉他们通过招行购买的“五矿信托-鼎兴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”,在3月30日到期日之后无法兑付。据了解,五矿信托-鼎兴系列发行了15期,整体规模大约是25亿元,均无法完成兑付。
有多名投资者还反映,该产品一开始在招商银行App上线时界面描述为基金,2022年5月初调整了界面信息,增加了对于“房地产融资类产品”的解释,且删去“基金”字样。
对此,一些人认为,这是赤裸裸的行骗行为。也有投资人表示,2021年后还在死命推地产信托的,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好心思,真的是肥了招行,苦了投资人。
代销信托接连爆雷后,2022年招行大财富管理收入降至491.51亿元,降幅5.71%。2023年前三季度,继续萎缩至368.55亿元,同比又下降6.62%。
不难判断,2023年全年,招行的非利息净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大财富管理收入的拖累,背后是市场持续低迷、费率降低、客户“受伤”撤退......
从金葵花客户资产来看,2021年,人均还高达2406.43万元,到2023年三季度,这一数据已经降至2354.46万元,人均减少52万元,缩水巨大。
而场外,招行市值从高点下来已暴跌7000多亿,近60万户股东,也经历了一场阵痛。
4
结语
沉湎于“零售之王”的招行,一心想做大轻资本业务,但是轻资本业务同样需要敬畏风险。在市场的高点强推大财富管理业务,不仅砸了自己的口碑,也错过发展对公业务的时间窗口,以至于在这轮降息周期里落到如此窘境。
有意思的是,田惠宇时代,招行2021年年报中“大财富管理”一词共出现了47次。田惠宇落马后,新行长王良接任,2022年年报中“大财富管理”一词出现16次,到了2023年中报,“大财富管理”仅提到了5次。
可能已经不好意思多提了?
如今的“零售之王”大连股票配资,正如一句老话,是龙得盘着,是虎也得卧着了。